“電動車要標“續航里程”,為什么汽油車不標? ”是關于車標的文章,由車工廠為您整理發布。
人們買汽油車時,幾乎沒人關注“續航里程”,汽車廠商也不會標注這個數據,實際上,很多車主也不清楚自己的車加一箱油能跑多遠。但電動汽車就不一樣,“續航里程”不但是汽車廠商要明確標注的一項重要數據,而且是購車者特別看重的一項數據。
近幾年,電動汽車技術發展提速,尤其是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不斷提升,“續航里程”不到一年就會完成一個迭代。三年前,多數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還在300公里以下,現在技術比較先進的普及型電動汽車,比如比亞迪的宋EV 500和秦Pro EV 500等,較大續航已經達到500公里,這夠不夠用呢?
▍汽油車的“續航里程”是怎么定的?
傳統燃油車的“續航里程”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設計規范,業界有一個不成文的說法,汽車油箱加滿后,應該能行駛大約300到400英里(500到650公里)。
加一次油當然是跑得越遠越好,如果加大油箱,就可以跑得更遠。但一方面車身尺寸和結構會限制油箱的容量,另一方面,大油箱加上里邊的油料,會增加車重和油耗。所以,在汽車研發設計時,油箱容量是平衡各方面因素的一個選擇。
大多數汽油車的油箱容量在40升到70升之間,油耗高的車,油箱就更大,像豐田“陸巡”這種油老虎,算上副油箱,容量大到驚人的138升,正常續航也只有八九百公里。
如果回顧一下汽車歷史,會發現汽車的續航不光是一個技術選擇,更與人們用車習慣和加油設施的布局有關。
1908年問世的福特T型車,裝了一個38升的油箱,續航里程大概在200公里到300公里之間。當時美國的公路建設剛剛起步,人們開車出行的半徑很小,這個續航里程已經很奢侈了。
▲這路況,汽車也跑不了多遠
到了二戰以后,1949年上市的福特Custom,配備了60升的油箱,續航已經能到400公里左右。這時候的美國,公路已經很發達,加油站分布也比較合理,即便是在地廣人稀的西部,加油站之間的距離也不超過100英里(約160公里)——400公里的續航也夠用了。
人們開車長途旅行,通常連續駕駛三到四個小時就需要休息一下。以現在汽車的速度看,大概就是在高速上跑三四百公里,休息時可以花幾分鐘順便加油,所以,續航500公里或者更多,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設計。
人們開車就跑,油耗得差不多了就去加。雖然偶爾也有粗心的車主會把油耗盡,中途拋錨,總的來說,人們對汽油車的開法非常熟悉,除非跑到特別荒涼的地區,一般是不會有“里程焦慮”的。
▍電動汽車續航多遠算“夠用”?
對于電動汽車的續航,大家就特別關注了。從表面上看,這是因為電動汽車續航里程跟汽油車相比還有差距,但實際上,真正的“里程焦慮”來自充電設施和充電速度。
在技術和政策的推動之下,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提升很快,比如比亞迪全新一代宋EV 500,一款售價16.99萬起的緊湊級純電動SUV,60km/h等速法續航里程已經達到500km,大大拉近了與傳統燃油車的差距(較近舉行的“挑戰京城大外環”媒體試駕活動中,宋EV 500跑出了637公里的較大續航)。
▲全新一代宋EV 500的較大續航達到500公里
宋EV 500這樣的續航里程,用來日常代步的話,一周到兩周時間充一次電即可。如果有自家的停車位,可以安裝專用充電樁,停車時經常補補電,每天滿電出門兒都不是問題;如果自家充電不方便,可以就近找公共充電站。
上次試駕比亞迪的另一款電動車元EV時,我才特別留意了充電設施,打開手機上的地圖APP一看,恍然發現周邊已經有這么多充電站。由于充電站不像加油站那樣顯眼,平時開車時不容易注意到,實際上,在稍大些的城市中,國家電網、特來電等公司已經廣泛布局充電站和充電樁,現在的密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加油站。
▲在河北張家口這種“塞外山城”都能找到不少充電站
建充電站的難度比加油站小多了,占地少,安全隱患小,也不涉及危險品運輸的問題,只要電線能通到的地方,就可以布點。以我國目前的政策推廣力度,充電設施的增速實際上已經超過了電動汽車的增速。
人們對電動汽車的另一個“焦慮”是充電速度慢。如果平時可以在家充電,充電速度倒不是問題,下班回家插上插頭,充得再慢的車一晚上也能充滿。問題是開車到充電站去充電,沒人愿意耗太長時間。
但隨著技術的進步,電動車的充電速度也快速提升,比如全新一代宋EV 500采用了比亞迪較新的高功率充電技術,30分鐘就能把電量從20%充到80%。大家開電動汽車,一般不會把電消耗到20%以下才會去充電,而是在合適的時候“補電”,如果能達到全新一代宋EV 500這種充電速度,一般補電二三十分鐘,就能基本充滿。
▲充電速度會影響電動車使用的便利性
這個時間還是比加油長,但已經不會挑戰人們的耐心,畢竟平時一兩周才充一次電?,F在大部分高速公路服務區都有充電站,出遠門時,跑兩三個小時,利用在高速公路服務區休整的時間,順便就能把電補了。
▍挪威人用電動車為何沒“里程焦慮”?
很多人可能想不到,全球電動汽車普及度較高的國家是挪威,今年上半年,挪威電動汽車占到新車銷量的46.5%,也就是說,差不多一半新車是純電動車。
▲挪威首都奧斯陸被稱為“電動車之都”
說起來,地處亞寒帶的挪威并不是發展電動汽車的理想國家,山地多而平均氣溫低(首都奧斯陸年平均氣溫只有7℃),這對電動車的續航都有不利影響。但挪威人開電動車卻沒有“里程焦慮”。
挪威國土面積狹小,只有湖北、湖南兩省加起來那么大,而且人口主要集中在首都奧斯陸和第二大城市卑爾根附近,兩地相距僅300公里,所以挪威人對電動汽車的續航要求要低一些。
挪威人開的電動車,續航能力并不出色,比如保有量較大的日產聆風,續航里程只有100多公里(較新款的能超過200公里),但人們照樣開得美滋滋。大眾電動車e-Golf的銷售也很火爆,較新的2017款,續航也不過200來公里。這些車型的充電速度也一般般,用大功率快充,一小時充到80%電量已經算是很快的了。
▲習慣使用電動車的挪威人不會有“里程焦慮”
挪威人已經習慣使用電動汽車,什么時候充電,在哪里充電都輕車熟路,不會有這個焦慮那個焦慮。
相比之下,我國消費者能買到的電動汽車,在續航方面已經明顯優秀。像比亞迪新一代宋EV 500,無論是電池的能量密度、電機的技術水平,還是充電速度和續航里程,比起同類的國際品牌車型,都有明顯優勢,售價還能做到很親民。實際上,就電動汽車整體技術實力而言,比亞迪這樣的公司毫無疑問已經是全球一流。
對照挪威來看,無論是我國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,還是充電設施的布點密度和速度,應該都不會對電動車的正常使用帶來困擾。主要問題是,我們對電動汽車還比較陌生,很多人根本沒有接觸過電動車,對它的駕乘、續航、充電沒什么概念,而且,市面上的電動車魚龍混雜,低端、山寨車型很多,給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。
電動汽車目前在使用便利性方面不如汽油車,比如充電網點主要集中在城市和高速公路沿線,偏遠些的地區就不方便去。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有“里程焦慮”,很多挪威人開的電動車較大續航只有一百多公里,到冬天只能跑幾十公里,人們也用得好好的,購買電動車的熱情還一年比一年高。
▲挪威有大量續航較短的電動車,而且冬季寒冷
所以,這就有個熟悉和習慣的問題。如果對電動汽車有興趣,大家應該去試駕一下那些優秀的電動車,然后再打開手機看看周邊有多少充電站,你對電動汽車的看法一定會有不同。或者,你可以問問那些已經買了電動汽車的車主(低端和山寨貨除外),看看他們是否真的有“里程焦慮”。
聲明:“電動車要標“續航里程”,為什么汽油車不標? ”由車工廠摘自sohu號。
以上就是關于電動車要標「續航里程」,為什么汽油車不標?資訊的全部內容了。